最新資訊

反搏法助中風病人 增強腦血流供應 中大作臨床研究

《蘋果》記者:梁麗兒

中大首次證實用無創的「體外反搏法」,有效提升缺血性中風病人的血壓、增強心臟功能及腦血液供應,以改善腦血管受損情況,長遠有望能加快病人康復。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表示,該校正在四間公立醫院作臨床研究,進一步確定成效,冀最終成臨床指引。
黃稱,醫學界現無藥物可加快腦血液供應,反搏法過往用於治療心臟病人,但發展通波仔手術後,已較少應用。該校早於05年以反搏法改善腦血液供應,至今應用逾300名、中度神經功能缺損的缺血性中風病人,如單邊手腳不能活動或言語不清,他們要於中風兩周內治療。 今次為全球首度同時以三種儀器包括體外反搏器、腦血流監察器,以及連續性心功能兼血壓監察器進行研究,儀器費用約130萬港元。反搏法以氣囊袋綑綁病人大小腿及臀部,氣囊袋隨心電圖的電波循環充氣及排氣,氣壓高達150毫米水銀柱(mmHg)。當心臟舒張時,氣囊便充氣為下肢加壓,加快將血液回流上身,增加心臟及腦血流供應。當心臟收縮時,氣囊會排氣令下肢減壓,減輕心臟負荷,令血液流向各器官動脈。
心律不正患者不宜接受反搏法
研究09年9月至10年12月進行,32名平均68歲中風病人參與,平均病發六天後接受反搏法,他們須每天作一小時治療,累積治療35小時。另有20名健康長者作對照。結果指中風病人治療後,血壓提高13%、心臟功能輸出量增加74%、周邊血管阻力減少39%;腦血管包括腦缺血及正常腦血管的流量也增加9%,反映治療具成效。對照組長者的血壓、心臟功能輸出量也提升,但腦血管流量無變。中大腦神經科副教授梁慧康稱:「缺血性中風病人因腦血管塞咗,血液去唔到末端,無創性反搏法可將血液帶回腦部,由病發前較少用嘅代償血管,將血液帶去腦部另一邊,打通血流,加強腦血液供應。」
特稿:「治療如揼骨按摩」
梁慧康稱治療尤其適合因血管太窄或彎曲,導致不能接受支架手術病人。有腦出血傾向、心律不正等病人不宜接受反搏法。治療副作用包括皮膚損傷、因膀胱及腎受壓致小便失禁等。中大正在威爾斯醫院、聯合醫院、伊利沙伯醫院及九龍醫院作臨床研究,邀請250名中風病人參與,評估反搏法能否加快病人康復、減少傷殘程度等,冀治療最終能成為臨床指引,令病人受惠。
李先生指,一向愛吃扣肉、動物內臟及油雞叉燒等肥膩食物,十多年前已證實膽固醇過高,要藥物治療但無依時服藥。返工雖經常坐着但每日跑步30分鐘。他病發後除加強復康治療,醫生也要他戒口及多做運動。
52歲的士司機李先生,患膽固醇高及痛風症,過往曾經吸煙,他今年中中風,當時左邊身無法活動,說話能力受影響。他其後接受體外反搏法,改善全身血液循環,至今康復近六成。他形容治療如揼骨按摩,不感到痛楚。
Scroll to Top